浙东先贤王阳明先生传

2014/10/17 19:52:59


 
 


亲 民 致 良     知 行 合 一

——浙东先贤王阳明先生传


镇海·蔡小军


 王阳明(1472-1529年),名守仁,字伯安,浙江余姚人,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,自号阳明子、阳明山人,世称阳明先生。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、军事家和教育家,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儒学思想家之一,集立德、立言于一身,文治武功俱称于世,成就冠绝有明一代。


 在儒家文化中,王阳明(心学集大成者)与孔子(儒学创始人)、孟子(儒学集大成者)、朱熹(理学集大成者),并称为“孔、孟、朱、王”四大圣贤。其思想学说,远承孟子,近继象山,而后自成一家,影响超越明代而惠及后世,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。


书 香 门 第     生 而 不 凡


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(公元14721031日),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官宦之家。诞生当天,祖母岑氏梦见“天神衣绯玉,云中鼓吹,抱一赤子,从天而降”,祖父异之,乃取名“云”,并将出生之楼曰“瑞云楼”。但至五岁尚不能言,却可默记祖父所读之书。某日与群儿嬉耍,有高僧过之曰:“好个孩儿,可惜道破(天机)”,祖父闻之悟,遂取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,虽得之,必失之”之意,改名为“守仁”,随后他就能开口说话了。


 先生出身书香门第、文化世家。据《阳明年谱》和王氏《世德纪》载,其先祖乃晋光禄大夫王览(205-278年,字玄通),本为琅琊(今山东临沂)人;至王览之曾孙王羲之(321-379年)才迁徙到会稽山阴(今浙江绍兴)定居。王羲之官居右将军,素有文采,更以书法著称,迄今仍留有脍炙人口的《兰亭集序》。王羲之后,又传二十三代,至迪功郎王寿,迁居余姚,遂成余姚人。


 王寿六世孙王与准乃王阳明高祖,号遁石翁,精通《易经》、《礼经》,但志在山林,无意仕途;曾祖王杰,以明经贡太学,很有学问,惜英年早逝;祖父王天叙,号竹轩,于书无所不读,善吟诗填词、鼓琴放歌,天性爱竹而淡泊名利,素有陶渊明、林和靖之风骨;先生之父王华(1446-1522年),字德辉,别号实庵,晚号海日翁,世称龙山先生,成化十七年高中状元,官至南京吏部尚书,封新建伯,后因得罪太监刘瑾而罢官,其为人耿直、气质淳朴,道德文章皆为时人所称颂,著有《龙山集》、《礼经大义》等数十卷。


如此醇厚的家世渊源,自然对先生人格品德的塑造、乃至文治武功的成就,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。


年 少 有 为      守 仁 格 竹


 成化十七年(1481年),王华高中状元。次年,其祖携先生赴京师寓居,船过镇江金山寺时,祖父与客人饮酒赋诗,一时未成,但年方十一岁的先生却从傍赋曰:“金山一点大如拳,打破维扬水底天。醉倚妙高台上月,玉箫吹彻洞龙眠。”众客大为惊异,复命其应景赋诗,先生出口成章,诗惊四座。


 至十二岁入私塾,某日尝问塾师:“何为(人生)第一等事?”塾师答:“惟读书登第耳。”先生不以为然,疑曰:“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,或读书学圣贤耳。”


 至十五岁时,离京出游居庸三关,沿途考察,历时一月,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。某日,曾梦谒伏波将军(汉光武时定边靖乱名将马援)庙,遂赋诗曰:“卷甲归来马伏波,早年兵法鬓毛皤。云埋铜柱雷轰折,六字题文尚不磨。”当时京畿一带常有盗寇作乱,先生屡次欲上书贡献定乱方策,被其父王华严厉训戒,斥为“狂生”。


 弘治元年(1488年),先生十七岁,娶夫人诸氏于南昌,新婚之日偶入铁柱宫,遇道士大谈养生之说,竟一夜未归。次年底,携妻归乡,舟至广信,拜访大儒娄谅,经讲授宋儒格物之学后,始信“圣人必可学而至”,遂广读经史,学问大进。


 弘治五年(1492年),先生二十一岁,举浙江乡试。复至京师,遍求朱熹理学著作研读,笃信“格物致知”学说。某日,思先儒程颐谓:“众物必有表里精粗,一草一木,皆涵至理”,遂在庭院格竹求理,经七日七夜深思苦想,非但未得其理,反而劳思致疾;先生自委圣贤有分,乃随世就辞章之学,兼精研佛、道之说。


步 入 仕 途     贬 谪 悟 道


 弘治六年(1493年)春,会试落第。时内阁首辅李东阳识其才,戏称:“汝今岁不第,来科必为状元,试作来科状元赋”。先生落笔挥就,朝堂诸老均惊为天才。然有嫉妒者曰:“此子取上第,目中无我辈矣。”至丙辰会试时,果为忌者所抑。时人多抱不平,咸来慰问,先生曰:“世以不得第为耻,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。”众皆服之。


 十二年(1499年)春,三度会试,举南宫第二人,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,观政工部。是年秋,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(明朝抗击鞑靼名将)坟,其后人赠威宁所遗军中佩剑,以励其志。次年六月,被授以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。


 十五年(1502年)八月,上疏告病返乡。时先生已渐悟仙、释二家之非,至杭州遇一神僧坐关三年,先生与之对语,见其尚有挂念家母之心,遂以儒家“孝亲”本性开悟,僧涕泣而谢,还俗归之。


 十七年(1504年)秋,主考山东乡试;九月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。次年,始授徒讲学,与翰林院庶吉士湛若水一见如故,共以倡导儒学为己任。


 正德元年(1506年),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,结党营私,排除异己,激起士人公愤。南京科道戴铣、御史薄彦徽等21人先后上疏谏之,并请诛杀刘瑾等“八虎”。刘瑾大怒,逮以诏狱,并杖杀戴铣。先生挺身而出,抗疏力救,亦下诏狱,廷杖四十,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。出狱后,遂赴谪,但刘瑾派人尾随其后,意欲伺机加害。至钱塘时,先生作《绝命诗》迷惑阉党,并伪造投江自尽假象而脱身。


 三年(1508年)春,到达龙场贬所。龙场乃南疆蛮荒之地,万山丛棘,蛊毒瘴疠,且居民多为苗夷,语言不通。初居于岩穴,取名“阳明小洞天”,后又伐木构筑数间小屋,作为安居、讲学之所,教化乡民。初地方小吏屡有刁难凌辱,后知先生人品学问,皆惭服。


 先生日夜端居澄默,某夜忽大彻大悟“格物致知”之旨,不禁欢呼雀跃,“始知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”,又以默记《五经》之言证之,无不吻合。治学之道,当求理于心,而非求理于外,继而知行合一,方为学术真知。


 正德四年(1509年),席元山氏出任贵州提学副使,请教儒学朱(熹)陆(象山)同异之辨。先生则告之所悟心得,始论知行合一。席氏豁然大悟,遂修葺贵阳书院,亲率诸生聘请主持讲学,使贵州文风焕然一新。


治 理 庐 陵     平 定 南 赣


 正德五年(1510年),升为庐陵知县,任内以民为本,废免苛捐杂税,推行德政,劝谕人文孝道,使民风归于醇厚。在政务繁忙之余,亦未间断讲学,随地授课,主张以“静坐”和“自悟性体”的方式,教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。


 至年底,奉命进京朝觐,旋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。次年正月,又调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,二月为会试同考试官,十月又升文选清吏司员外郎。期间,在京师广为授学,从者众多。


 七年(1512年)三月,升考功清吏司郎中。十二月,升南京太仆寺少卿,顺道返乡省亲,弟子从游者益众。九年(1514年)四月,升任南京鸿胪寺卿;次年再至京师,以祖母岑太夫人已96岁高龄,上疏请告归省,然未获允准。十一年(1516年)九月,因赣南、闽粤皆有巨寇,兵部尚书王琼特举荐先生,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兼巡抚南赣汀漳等处。自此,先生开始了一介儒生平乱缉盗的军旅生涯。


 正德十二年(1513年)正月十六日,先生在赣州开府,厉行“十家牌法”。其法乃编十家为一牌,开列各户籍贯、姓名、年貌、行业,日轮一家,沿门按牌审查,如遇面生可疑之人,即行报官究理,若有隐匿,十家连坐。此法从根本上杜绝了奸细混入居民刺探情报的可能性,进而确保军事行动机密有效。


 南赣地处赣、湘、闽、粤四省交界,山险林深,盗寇盘踞,已为民患。以往官兵围剿,盗贼占地利优势,东扑则西起,西扑则东起,终究不能长治久安。先生经深思熟虑,乃设四省兵备官,在各县组织民兵,挑选骁勇绝群、胆力出众者,每县多者十余人,少则八九人,务求魁梧杰出者;又令四省兵备道悬赏招募兵力,在江西、福建各以五六百人为率,广东、湖广(即湖南)各以四五百人为率,严加训练,并择其出众者署为将领。


 二月中旬,先生统领诸军,兵分三路,在漳州南部发动“漳南之役”,共破贼巢43处,杀贼斩首7000千人,俘获贼属、辎重无数,仅三个月即将漳南强寇悉数荡平。


 四月班师,五月立兵符,令军中将兵各守其职,赏罚分明;六月,奏请疏通盐法,藉以补充军饷;九月,改任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,钦赐旗牌八面,得便宜行事,统管辖内文武各职及军马钱粮一应事宜。


 十月,先生发动“横水桶冈之役”,先攻南赣连接桂阳之处的横水、左溪,破贼巢50余处,擒斩贼首56人,从贼首级2168人,俘虏贼属2324人;复乘全胜之锋,分兵疾进,前后合攻,攻破天险桶冈处贼穴30余处,擒斩贼首34人,从贼首级1104人,俘虏贼属2300人。此役轰动朝野,朝廷闻捷,赐敕奖谕。


 正德十三年(1514年)正月,率军入广东,发起“浰头之役”,先生亲入山林,直捣下浰,攻破贼巢38处,擒斩贼首58人,从贼2000余人,余逃亡九连山。先生復挑选精锐七百余,皆穿贼衣,冒充溃贼混入山中,继而上下合攻,悉数擒之。


 此三大战役,彻底荡平了为患数十年的四省盗贼,当地民众惊呼先生为“天人下凡”。班师之时,沿途百姓顶香迎拜,所经州、县、隘、所,各立生祠,而远乡之民则列先生肖像于祖堂,岁时户祝。


 平定盗贼之后,先生又向朝廷奏设福建平和县、江西崇义县、广东和平县,强化朝廷对漳南、赣南、粤北山区的统治和管理,对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贡献至伟。同时,先生又在平乱各地兴建社学、延师教子、歌诗习礼,鼓励移风易俗,公举乡约保甲,推行敦厚民德,雍然渐成礼仪之乡邦。


宁 王 之 乱     奇 谋 平 叛


 南赣诸役后,朝野称赞,声望日隆,先生见国事已定,乃上疏请求退休养病。然朝廷不允,敕谕晋升其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,荫子锦衣卫,世袭百户。先生力辞,复以祖母病危再请致仕,亦不允。


 正德十四年(1515年)六月,奉命勘察福建兵变,十五日至丰城,忽闻宁王朱宸濠造反,遂风雨兼程四昼夜至吉安。十九日,先生具疏飞报宁王谋反之事,又直言力谏武宗:“望皇上痛自克责,易辙改弦;罢出奸谀,以回天下豪杰之心;绝迹巡游,以杜天下奸雄之望;定立国本,励精求治,则太平尚有可图,群臣不胜幸甚。”


 朱宸濠,乃明太祖五世孙,即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后裔。弘治十年(1497年)嗣位为宁王,袭封南昌;正德二年始,先后贿赂宦官刘瑾、佞臣钱宁及伶人臧贤等,恢复已裁撤之护卫,蓄养亡命之徒,随意杀逐幽禁地方官吏和百姓,抢夺官民田产,且劫掠商贾,窝藏盗贼,密谋起兵。又企图以其第二子入嗣武宗,谋取皇位。后经太监张忠、御史萧淮等先后告发,武宗乃下旨收其护卫,令其归还所夺之田。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,宁王借口武宗荒淫无道,谎称接太后密旨,起兵入朝监国,并杀巡抚孙燧、按察副使许逵等,革去“正德”年号。又以李士实、刘养正为左、右丞相,王纶为兵部尚书,号称集兵十万,传檄各地,指斥朝廷。七月初,又以其部将守南昌,自率大军沿江东下,袭南康、破九江,继而出江西、攻安庆,欲取南京,再图北京。


 时先生平定盗贼后已将兵符上交兵部,手中无兵,经与吉安知府伍文定等筹划后,传檄四方,揭发宁王罪状,冒称各郡均已起兵勤王。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,又以离间计,使宁王大疑,按兵不动十余日。


 七月十八日,先生誓师于樟树,所集之兵均为各府县之义兵,除吉安知府伍文定及其所属外,尚有临安知府戴德孺、袁州知府徐琏、赣州知府邢珣、瑞州通判胡尧元、童琦、南安推官徐文英、赣州都指挥使余恩、新淦知县李美、泰和知县李楫、宁都知县王天与、万安知县黄冕,各以其兵共赴国难。次日北进丰城,二十日黎明兵临城下,即日攻克南昌。


 宁王闻讯,即欲归援,先遣兵二万,时遂解安庆之围。先生以为士气正旺,更应先发夺人,乃遣伍文定、邢珣、徐琏、戴德孺各领兵五百,分道并进,攻其不意,至二十四日取得黄家渡大捷,叛军败退八字脑。宁王大惧,厚赏下属,且尽发九江、南康守城之兵增援。


 二十六日,先生与宁王在鄱阳湖决一死战。明军以火攻,经三天激战,一举生擒宁王朱宸濠及世子眷属、伪党将官数百人,擒斩三千,落水二万余,衣甲器械财物与浮尸横行十余里。先生又乘胜分兵,追剿逃溃余贼,复斩擒数千。


 宁王之乱,历时四十三天,而先生自誓师,至大获全胜,前后仅十天,智略武功冠盖三军,尤“以万余乌合之兵,而破强寇十万之众”,亦乃吾国军事史之奇迹也!


 八月廿二日,捷报未达京师,明武宗自称“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”,率万余官兵南下“亲征”。行至涿州时,捷报传至,然武宗一意南征,甚至有嬖幸建议将宁王放回鄱阳湖,让武宗生擒,以示威信。为免江西百姓受扰,先生将朱宸濠等押至杭州,移交太监张永。十二月,武宗至南京举行“献俘”闹剧,先除去宁王桎梏,继而鸣鼓再擒,复戴枷锁,作凯旋状而归,场面滑稽荒唐。


 之后,先生奉旨兼江西巡抚,尽心竭力,抚民优恤,一应战乱善后事宜。正德十五年(1516年)九月,武宗在班师回朝时,途经清江浦不慎翻船落水受惊,终于次年三月驾崩。


 世宗嘉靖帝继位后,于六月敕旨升先生为南京兵部尚书,参赞机务,先生顺道回乡余姚省亲。十二月,世宗再下诏:“王守仁封新建伯,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,特进光禄大夫柱国,还兼两京兵部尚书,照旧参赞机务,岁支禄米壹千石,三代并妻一体追封,给予诰卷,子孙世世承袭。”


教 崇 良 知      立 院 授 学


 早在正德十三年(1514年),先生平定四省盗贼后,公余之暇已在南赣广为授学,门生追随者甚众。同年七月,特手录古本《大学》刊刻于世,以昭示与朱熹《大学章句》“格物”补传之区别。为正本清源计,又采录朱子晚年“大悟旧说之非”之言论,编成《朱子晚年定论》一书,以证己说与朱子晚年自悔之说一致,以杜攻击者悠悠之口。


 是年,门人徐爱卒,所遗《传习录》一卷、序二篇。同年八月,门人薛侃将《传习录》一卷刻于赣州。九月,先生重修赣州濂溪书院居之。


 正德十六年(1516年)正月,先生巡抚江西,感念“经宸濠、忠、泰之变,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、出生死,所谓考三王、建天地、质鬼神、俟后圣,无弗同者”,自此始揭“致良知”之说。五月,先生有归隐之志,特集门人于白鹿洞,共明心学。


 又,先生以为南宋陆九渊深得孔、孟正传,其学术久抑而未彰,文庙尚缺配享之典,子孙未沾褒崇之泽,特令抚州府金溪县官吏,将陆氏嫡派子孙,仿各处圣贤子孙事例,免其差役,若有俊秀子弟,具名提学道送学肄业。先生置天下非议于不顾,刊刻《象山文集》,为序以之表彰。


 嘉靖元年二月(1522年),其父王华病逝,先生遵制丁父忧三年,同时在家养病。至嘉靖三年(1524年),丁忧即将满服,门人弟子纷纷日进,于是辟建稽山书院,聚八邑彦士,亲自讲习以督之。时四方负笈来学之士盛况空前,每次先生临席,环坐而听者约三百余人,附近古刹僧舍,皆成书生借寓之所。


 嘉靖四年(1525年)正月,王夫人诸氏病逝,先生伤痛之余,自身病疾也日益加重。时朝中大员屡有上疏引荐,先生已无意仕途,刻意回避。十月,先生门人在绍兴创设阳明书院,广为传播“知行合一”和“良知”学说。


嘉靖六年(1527年)四月,弟子邹守益将先生文稿汇编成《阳明先生文录》,请先生自标年月,由钱德洪分类编次,刻于广德州(今安徽宣城),凡四册。


九月十八日(1527102日),先生奉命出征前夜,与弟子钱德洪、王畿在府邸天泉桥上论谈时,特留下四句教言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”,乃作为阳明心学之宗旨。


鞠 躬 尽 瘁     死 而 后 已


 嘉靖六年(1527年)五月,广西田州岑猛为乱,继而其部卢苏、王受又聚众叛乱,攻陷思恩,数剿无效,朝廷遂命先生兼都察院左都御史,总制军务,征伐平叛。先生以病重为由上疏力辞,朝廷不允。七月初七,再下谕旨,特命先生总督两广及江西、湖广等处军务,星驰思恩、田州,“一应主客官军,从宜调遣,主副将官及三司等官,悉听节制”。在朝廷遣使一再敦促下,无奈只得启程前往。


 先生从富春江溯流而上,过衢州、常山,一路多有题咏。入江西后,自广信(今上饶)登舟,沿信江经贵溪、鹰潭而入鄱阳湖,于十月至南昌。故地重游,父老军民闻讯后,俱顶香林立,填途塞巷,至不能行。次日,先生谒孔庙,讲《大学》于明伦堂,盛况空前。


 至吉安,更有门生故旧三百余,迎入螺川驿中,先生立谈不倦,在临别时嘱曰:“工夫只是简单真切,愈真切,愈简易;愈简易,愈真切。”


十一月二十日,抵达广西梧州府,着手处理平叛事宜。经细密侦察,先生认为叛乱之因乃在“改土归流”政策执行不当、地方官员轻率用兵而激发民变,故上疏力主安抚边民、罢兵息战政策,朝廷准其所请。


 嘉靖七年(1528年)正月,先生率兵进驻南宁。卢苏、王受二人久闻先生威名,诚惶诚恐,当知先生有安抚息战之心时,乃遣头目黄富等先赴军门,表示愿意接受招安。正月廿六日,卢苏率众四万余人,王受率众三万余人,俱至南宁府城下,分屯四营。次日,卢、王囚首自缚,携其头目数百人赴军门投表乞降。先生善加抚慰,督令卢、王各归其居,各复其业。至此,这场震动朝野、迁延数年之久、调集四省之兵、经屡次征剿劳而无效的思田之乱,先生仅在数月之中,且不折一矢,不戮一卒,而告平息。


 思田之乱虽平,但断藤峡、八寨等处(今桂平境内)尚有大量蛮夷叛军,贼巢数十处,盘亘三百余里,依仗天险四处抢掠。自成化年间即已作乱,朝廷屡征未果,已成顽疾,先生决意用兵征剿,乃用“以夷制夷”方略,令卢苏、王受立功自赎,配合官兵采取突袭制胜的战术,仅一月余即彻底平定,斩获叛贼三千有余,几乎全尽。


 为地方长治久安计,先生在平乱后又上疏朝廷,奏请增设田宁府、隆安县等,以巩固治安、加强统治;又在思恩、田州、南宁等处兴建学校,倡行孝德,教化边民。


 同年十月,先生已病入膏肓,遍身肿毒,喘咳昼夜不息,遂上疏乞求告老还乡、回籍养病,但朝廷留中不报。当自知病情危重,乃举勋阳巡抚林富自代,未等批复便返身北归,途径南宁拜谒伏波庙,舟至增城祭拜其五世祖王纲庙祀,过访故交大儒湛若水;再经梅岭入江西,顺赣江而下,于十一月廿五日抵南安府(今大余县);廿八日晚,船泊青龙铺。


 嘉靖七年十一月廿九日辰时(152919日),先生弥留之际,其弟子周积(时任南安推官)登舟请问有何遗言。先生留下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”八字后,遂与世长辞,享年五十八岁。诸门人设祭入殓,榇过江西境内,沿途军民披麻哭送,后归葬于山阴洪溪(今绍兴兰亭)。


 隆庆元年(1567年),穆宗追赠新建侯,谥“文成”。万历十二年(1584年),从祀于孔庙。


——时甲午菊秋,浙东后学江南听雨轩顿首拜撰


关于阳明联系我们拍品征集诚聘英才拍卖规则帮助中心友情链接
版权所有   上海阳明拍卖有限公司    服务热线 021-63308060 (工作日 9:30-18:00)    沪ICP备14040631号-1
COPYRIGHT © 2014 YANGMINGAUCTION.COM CORPORATION.ALL RIGHTS RESERVED